来源:
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 “上海国际医学园区”内,北邻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。基地被水系和城市道路划分为东、西两部分,东区是组合性医疗区,包括了住院、门诊、医技等医疗功能;它的西侧是后台支持区,主要包括科研楼、动物实验房以及行政办公和生活设施等。
△东侧-组合性医疗区
△西侧-科研楼等后台支持区
现代化、人性化、生态化的设计理念
“以人为本、人性关怀”是医疗建筑设计永恒的主题。针对肿瘤医院的特殊性,设计者提出,“人性关怀”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、患者家属,同时也包括医护工作者。项目以建筑围合的中心庭院为原点,力争每一个医疗功能区都可以跟中心庭院产生视觉的对话和交汇,让室内空间变得开放、流动、敞亮及温馨,消除了传统肿瘤医院固有的封闭及压抑感,从而达到缓解患者及家属消极情绪的目的。
△中心庭院-清晨的薄雾
通透敞亮的室内空间
作为整座建筑的一个起点,入口门厅是采取了一个简洁的两层通高的一个矩形空间,长 27 米,宽 24 米,室内净高 8 米。前后两侧的大片的透明的落地玻璃,给室内创造了一个非常通透、敞亮的室内环境。门厅面向中心庭院,会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浓浓的生机和生命力。
遵循简约设计便于维护的原则,在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及搭配以暖色为主。通过材料的色彩搭配将各区域的空间划分明确,尤其考虑降低室内空间的噪音,利用木色的格栅吊顶起到了很好的回音控制。公共空间的标识标牌采用醒目的深色,便于使用者寻找与识别。
△入口大厅
以“患者“为中心的温情医疗
“放射治疗”是治疗癌症的重要医疗手段,因其工艺和构造的特殊性,往往被布置在地下空间,患者需要在地下空间候诊、就诊。本项目中,设计者在在放射治疗等候区的上部,在中心庭院内设置了带状的玻璃采光顶,让一缕阳光能够照射到地下,它的阳光和温馨可以大大地改善地下等候区域的环境品质。
△玻璃采光顶
△将阳光引入建筑
极富层次的就诊体验
主医疗区南侧和城市道路中间,有非常优美的城市的景观河道以及大片的城市公共绿地。这是项目中非常宝贵的景观的资源。所以设计者把每一层的门诊等候区都沿南向来布置,这样南立面、落地玻璃窗户,把外部的景观都引入到了室内,形成一个绿色,阳光,自然又极富层次的就诊体验。
△中心庭院夜景
生态化的屋顶空间营造
温暖关怀的工作环境
人性关怀也包括医院的医护工作者。项目将病房层的医生办公区域布置在建筑南侧,南向不仅有良好的采光,还能与中心庭院及医技部的屋顶产生视觉关系,视线开阔、景观优美,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更为敞亮、温暖的工作环境。设计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让医护工作者把阳光,把更多生的希望去带给患者。
在一些没有外窗的特殊医疗环境里,设计者利用明快的墙地面的色彩和适合的照明亮度,保障了工作环境的高效率。手术室则更需要安静明亮,应尽量较少环境干扰,使医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,所以装饰大量使用统一的白色,使得其他的颜色更容易被注意到。
△手术室
简洁美观的立面设计
医院的立面造型设计符合医院建筑的功能特点——简洁、明快、大方、美观。摒弃烦冗的建筑符号,通过纯粹的几何形体穿插,石材、铝板、玻璃材质脉络的延续,强化了群体建筑的整体性。建筑形式与医院功能有机结合,方正的平面布局符合各种功能的使用要求,建筑造型在规正中又有韵律变化,达到简洁而不失细节、大方而不失温馨的效果。
△建筑细部
结语
项目建设是对肿瘤医院占领肿瘤研究和治疗领域制高点的必要条件,更是医疗教学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持设施。凭借肿瘤医院强大的技术支撑优势,进一步推进医院国际化发展。将肿瘤医院医学中心打造成现代化肿瘤诊疗中心和科研中心,为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提供强有力的k8凯发赢家一触即发的技术支持,奠定医院在全国及国际肿瘤诊疗及科研中的优势地位,同时也将提升上海及全国的医疗服务水平。
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中心
建设单位: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
建设地点: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
总建筑面积:95330 平方米
建筑高度:东区 50.30 米,西区 35.60 米
建筑层数:东区 11 层,西区 6 层
总床位数:600 床
设计时间:2014 年-2015 年
竣工时间:2019 年
设计单位: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
设计团队
设计总负责人:陈国亮
设计副总负责人:邵宇卓
建筑专业设计:佘海峰、杜清、严晓东
结构专业设计:贾水钟、石硕、穆志华、李瑞雄
暖通专业设计:沈彬彬、朱学锦
电气专业设计:朱文、刘兰
给排水专业设计:刘琉